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

樂壇教父的孩子們,唱些什麼歌?

試想,你會選擇用哪種樂器演奏你的青春之歌?

直笛?太過青澀,記憶中還有點被強迫學習的悶悶不樂。鋼琴?就算沒有那種「因為誰誰誰也會所以我也要學」的情結,龐大的琴體也少了點流浪者的率性姿態。

吉他?正好。不論你曾經是那個渴望一圓音樂夢或希望贏得女孩注意的昔日少年、曾被怯怯吉他聲告白或是吉他社裡萬綠叢中的那點紅—人人心裡都有一段關於吉他的故事。

對於已逝青春的緬懷,也時不時提醒我們內心不能死去的熱血。基於類似某種未能言明的情感,李宗盛回到了自己音樂歷程的原點。


以音樂為名—Lee Guitars李吉他
近年將事業重心移往中國的李宗盛,2002年,在江蘇成立了第一家吉他工作室,發展出「Lee Guitars」這個品牌。回到原點,並非從樂壇教父變身樂器經銷商,而是成為一個製琴師傅,參與吉他的設計、手工製作,回到聲音/音樂的本質,用傳統技藝打造更多人的音樂記憶。

李宗盛的夢想是:每年全世界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吉他由中國製造,但卻沒有真正能立足世界樂壇的華人吉他品牌,而「Lee Guitars」,就要做這個第一!

不過,這裡無意再為「Lee Guitars」打什麼廣告,因為實際上,台灣一直都有許多手工吉他師傅,默默在為打造美好聲音而堅持著。

手感 × 音感
每株樹苗,經歷數十載的雨露浸潤、大地養成、光合作用的奇妙效應,才能拔擢成一棵樹木,每道年輪,都是年歲是記憶的濃縮,是地球隱而未現的生命軌跡。師傅們看重的正是這些木料的珍貴靈魂,渴望透過自己雙手的加工與之共鳴。在製作過程中,他們的觸摸重新給予木料溫度,所製作出的吉他,樂聲便像是琴面上淺淺木紋延伸出的嶄新生命。撫摸著吉他,仔細端詳它的組成也感受那樣的過程,你會自然而然生出崇敬之意,這並不是日本才有的手感文化,而是所有傳統工藝的精神,喚起物的靈魂。

相較於後起之秀:有著激昂音色的電吉他、秀出酷炫效果的各式電子器材,這類手工木吉他(箱琴木吉他,琴身有厚度、不插電)音色、效果,都顯得樸素許多,卻是絕大多數學吉他的人最先接觸的類型,它不只成為這些人情感記憶的一部分,也對流行音樂發展有重要貢獻。近年來流行的不插電演唱會,也算是我們對所身處的時代,總愛追求花俏變化的一種反省,重返純真吧。

在美好的原點上
暫且不提李宗盛個人的名人光環、樂壇影響力,實際上是「Lee Guitars」這個品牌最強勢的包裝(成為「特例」),然而品牌的建立,也的確能為傳統手工業提供一種新的、也更長久的出路。

日本對傳統手工業的品牌操作已有相當的成績,我們的政府、傳統產業從業人員或許能以他們的經驗為本,帶出我們特有的文化、開創出台灣的手工業品牌。畢竟,傳統手工業的延續,不只是技法傳承、不只是靠著設立主題老街保存就能達成,傳統手工業背後的文化意義、情感故事,也需要被同時記憶、告知。

作為一種行銷方式,強烈的品牌形象將不僅賦予產品更高的價值,對容易健忘的人們而言,也達到了情感的探索與再發現,對傳統手工業的生產者與使用者兩端,都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影響力。正如「Lee Guitars」,想找回的不只是音樂原初的感動,也提醒我們內心失落的純粹美好;也希望不久的將來,能有更多由傳統變身而來的台灣新品牌,不必靠著從國外紅回來,不必非得是擁有著如何雄厚背景的特例。

故事、情感是品牌中很重要的元素,這些,傳統手工業並不缺少,這不已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嗎?

(Text By Amber Chang)
資料與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leeguitars.com/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eslitemusic/136729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