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點想知道:有多少設計師參觀了今年的「台灣設計師週」?而一般民眾對這個展出又瞭解多少?…純屬好奇。
今年設計師週的主題相當大,據總召集人廖軍豪的說明,主題中的第一個「Care」表達出台灣設計師的四個關注面向:文化、美學、省思、環保(以這四個英文字首的字母,組合成Care),使民眾能瞭解設計師們都在care什麼,而透過第二個「I care」期望民眾能思考自己的care又是些什麼。
在這個大主題下,又細分「綠色環保」、「文化探尋」、「生活體驗」、「社群特色」四個主軸,每個主軸,分別有二到四個不等的團體據此做設計呈現,其中不乏有優秀作品(這自然不在話下),然而是否能適切回應主題的設定,似乎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左:安著不同花樣窗玻璃的木櫃。右:以藺草編織的風扇罩,吹起來更有夏天的味道。(文化探尋/原力五十)
左:以「童年拿著磚塊畫跳房子格線」為創意的磚筆。(文化探尋/原力五十)
右:青蛙造型的泡泡吹,能吹出如蛙卵般的泡泡。(文化探尋/前刀糸氏)
以「文化探尋類-原力五十」為例,他們將「原鄉」蘊含的「原力」做出頗為統一的詮釋,不是那種我們早就習以為常、觀光景點販售童年的手法,也並非濫情行銷古早味,他們運用傳統技藝、素材的方式,有著相當誠懇的設計概念:「素樸不只是視覺的風格呈現而已,而是提醒自己探究物質本質,將之做最適當的發揮…可以提醒設計師,甚至每一個人,造物價值的源頭,可能不是在構思如何滿足需求或動手雕塑的過程中呈現,而是在人一開始面對物質時所應抱持的謙遜態度。珍惜物質的人,才有能力珍惜自己。」於是呈現出的設計,重點不在懷舊而在珍惜,這「珍惜」便是連結物與人最重要的情感。
設計師與設計師的媽-手作系列。特別推薦右圖的包,蜂巢狀的側邊,既有設計感,又具有能伸縮擴充的功能性。(社群特色/扌包)
中國結的燈飾、信「封」運用。(社群特色/扌包)
在四大主軸中,「社群特色」理當是焦點更集中、風格更強烈的一個。然而以「社群」發想的四個團體,卻僅有「扌包-你媽、我媽、他媽媽的設計」策展概念較為出挑、別有新意(儘管我不太喜歡他們的展覽命名,玩弄的文字、口語趣味,過於氾濫):有請各領域手工藝達人的媽媽們和設計師合作!展出的作品或許在創新上差強人意,但透過媽媽們手工藝的展現、設計過程的參與,呈現出天分傳承(或能這麼理解)、世代溝通的意涵,是個以概念打動人心的展出。
其他三組人馬:基督徒團體「愛宴」展出形式相當切題、作品卻有些失焦;而「照鏡子」的展出作品中,少有符合對此新鮮題目的期待;「給土地的15件禮物」,作品各自都還挺有趣,只是收納在一個過於模糊的主題,顯得有些可惜。
左:波浪版燈飾。右:紗窗風景。(社群特色/給土地的15件禮物)
至於「綠色環保」、「生活體驗」這兩大主軸,前者儘管是近年被大肆炒作的老題目,但要說再無發展、詮釋空間似乎也還太早,而後者的過度空泛,猶如問卷選項最後的「其他」一欄—你怎麼說怎麼算,兩者都十分需要參與展出的團體再度聚焦,凝聚出不同的觀點、更創新的重心。只可惜一樣地,少有佳作,整體呈現也顯得零散,甚至所訂定的主題流於表面、缺乏原創性。
以馬賽克為創意的兩件趣味作品。左: DIY馬賽克道具。右:馬賽克便利貼,加密你的留言。(生活體驗/看不見)
左:削鉛筆=刨木屑。右:立體信紙,文字更生動。(生活體驗/看不見)
用到很短的鉛筆,還能這樣繼續使用!(綠色環保/過去事X未來是)
看過此次設計週的網友的評價是:比「新一代設計展」好一些!這樣的說法是誇張了點。於五月中舉辦過的「新一代設計展」,已近似於聯合畢展,有雄厚實力、財力的院所,的確能呈現出較多的優勢,學生製作出的作品也不會比設計師遜色,至於其他院所則像是在參與同樂會,使得整體程度落差極大,像極了一年一度的大拜拜。重申該展的立意、統整素質會是未來再舉辦時相當重要的一件事。
以設計工作者主導的台灣設計師週,理應不該有執行上、創意上的問題,然而實際上仍會看見主題不夠凝聚、作品缺乏更深內涵的問題。一部份,由於大會主題「Care, I care」用意雖好,但或許和參展設計師們的溝通還不夠多、沒能獲取更多共識,一般民眾在觀展後,也無法確實領會到在設計師們的care中,他們的設計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、發揮了怎樣的力量,能夠喚醒/改善/深刻對事物的關注和思考。
再者,各團體對子題的發揮有所落差;我們能先觀察一個團體能否呼應四大主軸訂出饒富趣味、觀點獨特的子題→這不僅要想得廣(不要一再使用別人做過的題目)、還要想得深(不要虛應故事、作表面工夫),再觀察團體中的各個作品是否符合這樣的設定→團體能否尋得共識、多番溝通、進度掌握就和策展能力有關。
另一部份,則要回到台灣設計師們對這個設計師週的認同和期待:參展的設計師們,是否體會到主辦的初衷,又,他們願意花多少心血投入其中?無法參與的,是否願意以其他方式支持這個設計師週,認同其能成為「台灣設計師」(向世人、向國際)展現自我觀點、實力的管道?
或許在其他設計大國的策展經驗裡,才舉辦第四屆的「台灣設計師週」資歷尚淺,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。無論如何,企圖越大、立意越好,越需要「溝通、聆聽、修正、執行」不斷循環輪迴啊,只是擁有熱情、懷抱夢想,永遠是不夠的。
資料來源:
2010台灣設計師週
(Text By Amber Cha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