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

心底的小孩:童書插畫家-岩崎知弘展


誰是岩崎知弘?非童書愛好者如我(基本上「童書」不過是字面上的狹隘),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,但在六、七年級生的童年記憶裡,多少會對黑柳徹子著作「窗邊的小荳荳」有點印象,而岩崎知弘,正是小荳荳系列作品的封面插畫家。


生於1918年的岩崎知弘,人生的重要階段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度過,相對於當時日本戰敗、處處顯現著貧苦和流離,岩崎知弘更加珍視人性中最單純、原真的狀態,這也確認了她作品中恆定不變的主題—孩童和他們的世界。


以現在的眼光來看,她的作品充滿了某種日式情調:柔和配色、渲染輪廓,只是這樣的技法,並沒有我們看似的理所當然。岩崎知弘不僅擁有西畫的底子,也學習過書法,而她的畫作正呈現了融合中西畫的特色—使繽紛的水彩在畫面上流動,並巧妙地掌控色彩的深淺,如同沒骨畫法般暈染人物輪廓;然而使用這樣技法的挑戰是:當畫面上缺乏了準確的相對位置,又該如何將人物手舞足蹈的鮮活姿態擺在正確的位置和重心上?知弘絕佳的觀察和表達力,做到了這一點。

左圖中的「微風」感,其實是知弘以吹風機做出的效果。

右圖男孩是岩崎知弘以自己孩子為本所畫的;只是在她畫這幅畫的時候,小孩其實早已長大,依據的是她腦海中的印象。畫面中的身體部分,僅憑幾筆暈染,卻完全抓住了孩子蹲坐的重心。

「安徒生童話」插畫。左圖:人魚公主、右圖:賣火柴的小女孩。岩崎知弘的詮釋,讓使童話多了新鮮的樣貌。

以單純墨色畫出孩童的眼睛,也是知弘畫作的一項特點,標記出孩童溫柔、好奇、專注的眼神。而從他們的眼中看世界,一切是那麼自然和諧,儘管畫面中,時常可見不成比例的人物關係,卻也展現出兒童獨特的奇幻眼界。



巧妙的色彩運用,呈現嬰兒粉嫩膚色。

知弘不僅善於表現人物的細節,也擅長營造人物間的情境關係。下圖左,女孩凍得紅通通的臉頰和鼻頭、鮮明的紅白對比、誇張比例的毛帽和手套,畫面中傳遞著寒冷和溫暖兩種溫度。下圖右,簡單的構圖編織出密切的人物關係,將母子親暱依偎的情感,鋪陳地恰如其分。


二次大戰後,又先後發生越戰、韓戰,使得更多孩童因此失去家人、家園破滅。岩崎知弘受出版社之邀,繪製以戰火孩童為主題的書籍,她不過度渲染災難的悲劇性,而改以黑白色調處理畫面,搭配戰火下的孩子們單純卻直接的詩文,更流露出一種真切的悲憫,畫面,無聲控訴…


岩崎知弘曾經說過,有些人志在畫出偉大的巨幅畫作,但自己只想好好為孩子畫著這樣小小的作品。就是這樣對初心的執著,使得這些插畫的對象不只是孩童、使得圖像不只是漂亮而已,畫面中人道的底蘊、對純真的持守,才是岩崎知弘至今仍深受日本大眾歡迎的原因啊。


後記:是在一個奇怪的地點(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)看到這個展覽。不是那麼專業的展覽場地,卻能見到策展的熱情和用心;除了導覽人員的親切、展覽規劃的用心(他們將岩崎知弘的作品以年份、按主題、和四季情境做排列),更展出不少中、日文岩崎知弘的插畫作品(也有桌椅供民眾閱讀之用)。當然,小型展覽相對於大型展出而言,是比較容易操作的,不過…反觀國內近期的大型展覽,商業炒作的意味相當濃厚,但即使商業是某種必要之惡,卻少見以更多對藝術的熱誠、策展的專業來彌補這樣的缺失。倒是在這樣的小展裡面,感受到人的溫度。而藝術,不正根植於人類的情感中嗎?



(Text By Amber Chang)

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chihiro.jp/

《凝視孩子心靈的畫家—岩崎知弘展》
時間:2010/7/31-9/12
地點: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雙和藝廊
時間:2010/9/17-10/3
地點:台東生活美學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