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種X-ray的創意。這類的「暴露」、「坦誠」,你覺得如何?
除了失去了新鮮度,如此直接的視覺,或許不合每個人的胃口。「透視」創意的變形,朝向了科學態度、使人會心一笑的「觀點」重新出發。
日系品牌資料夾。文具類商品為透視創意增加了科學智性,是種商品與創意間的借力使力。(圖片來源 )
不是那種深及見骨的透視,卻有另一種令人發噱的笑點。
透視的趣味,被其他產品借用、玩到了無新意,而「透視」的本行—生產醫療級顯示器的製造商Eizo不甘示弱,在2010年邀請廣告公司就其產品特色設計了這樣一款年曆(下圖),這個行銷手法,成功地為「透視創意」發展出另一套新的思考點:多以性感美女照片為主的年曆設計,換成了這種透視圖像,將人愛看裸露事物的喜好推到了「極限」,這些挑逗姿態轉成了透視影像,我們是否還能感受到感官上的純粹愉悅?同時,更對肉身皮相的美醜、虛實出了疑問…當然,如果不想搞得太嚴肅,僅僅感受畫面帶來的不協調趣味,也能約略感受到其創意跳脫出的嶄新態度。
擺脫商業操作手法,重新回歸透視影像的本身來思索。英國攝影師Nick Veasey拍攝了一系列以日常器具為主題的作品,表達出人類慣性使用卻對實際運作缺乏瞭解的「盲點」:人的便利,是基於多少重的複雜計算得來?而這些平日隱藏於內部的精密機械,暴露於X-ray光下,對應於人體構造的精巧,竟有同樣奇異的感受。
另一名攝影家,Hugh Turvey則把焦點轉向植物,以科學之眼來觀看這些纖弱、唯美的自然表徵,除去了集體意識所賦與的花朵意象(自然美、愛與關懷的化身),將其還原為最單純的植物本身。以透視作為觀察的一種方式,Hugh認為:所謂的藝術…若說是一件作品,不如說是一種洞察事物的能力。
承著Hugh Turvey的觀點,設計不也和藝術一樣,指的不單是實物,而是其呈現的觀點和態度嗎?若非如此,創意只會變得空洞,即或再有原創性的概念,經過商業短線快炒,很快就失去了新鮮度—回歸創意的原點,永遠是個好選擇:何為透視?為何透視?…重新思考一遍、再往裡想一些,創意可能會被玩濫卻不會死亡,永遠都有能夠翻身的點。你,想到了嗎?
(Text By Amber Cha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