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

奧黛莉赫本的渴望- Tiffany & Co.

情人節前夕捷運報被大篇幅的珠寶廣告所佔據…珠寶業怎麼能錯過情人節這麼大的檔期呢?然而這些有著模特兒展示、光彩奪目的珠寶照片,搭上或促銷或感性訴求的文案,卻怎樣也不敵另一面全版的簡潔、藍色廣告─Tiffany & Co.,似乎說的正是:愛情,擁有再多的華麗裝飾,也比不上一只Tiffany象徵的永恆承諾。


1837年,Charles Lewis Tiffany與其合夥人在紐約創立了Tiffany,並因購入當時最大顆、最頂級的黃鑽做為鎮店之寶,而使Tiffany聲名大噪,逐漸成為頂級珠寶的指標品牌;其後,更空前地購入法國皇室珠寶,媒體便將Charles推崇為「鑽石之王」。然而Charles不只有精準的投資眼光,由他所設計的六爪鑲嵌鑽戒,也成為簡約卻經典的不敗款式;此外,Tiffany白色緞帶、藍色禮盒的搭配,也出自於他的巧思。


Tiffany還自行建立出一套高標準的寶石鑑定規格─除了常見的切工、淨度、顏色、克拉(4C)外,還包含切工準確度、對稱度、拋光等專業鑑定項目─並提供了終身保證書。而兩個世紀以來,Tiffany的設計也呈現了古典藝術、裝飾藝術、新藝術以致於現代風格的演變,眾多珠寶設計師,更為Tiffany打造了無數知名系列。

設計師Elsa Peretti著名系列:Open Heart、Teardrop。

從左至右:1837系列、Return to Tiffany系列、Keys系列。

Tiffany對品質的堅持、設計的講究,使得珠寶不再是俗不可耐的裝飾品、炫耀性的奢侈品,而重新賦予珠寶新的價值。Tiffany不只能和愛情劃上等號,成為情感認同,也彷彿幻化為夢想本身,成為許多男男女女力爭上游的激勵,透過購買生命中第一只Tiffany象徵自我的肯定。
 
Marilyn Monroe於電影『Gentlemen Prefer Blondes』演唱「Diamonds Are A Girl's Best Friend」,曲中多次提及Tiffany。集合性感、天真的Monroe,完美詮釋女性拜金卻真誠的一面。
 
1961年好萊塢改編Truman Capote的同名小說,推出了電影『Breakfast at Tiffany's』(第凡內早餐)。電影女主角原本屬意由Marilyn Monroe擔任,傳說Monroe因為不願再扮演具有拜金形象的角色而拒絕演出,最後則由Audrey Hepburn接演荷莉一角。透過氣質優雅的Hepburn的詮釋,這個角色獲得了觀眾更多的認同與憐愛:嚮往進入上流社會的交際花荷莉,最喜歡的便是來到第五大道Tiffany的櫥窗前吃著早餐,編織著自己的夢想,並勇敢為其爭取、奮鬥;Hepburn不僅成功詮釋了拜金女的表象,更演活了角色內心的渴望、敏感、脆弱的那面,使本片成為她的代表作之一,同時也成為影迷心中愛情電影的經典。
 
 
在媒體的加持下,這股對Tiffany的迷戀變得更加全球化,而Tiffany向來也相當善於創造產品氛圍,不論是定情、求愛,或是共度佳節,Tiffany代表著獨特的親密關係,成為每個值得紀念的時刻,最頂級、最純粹的唯一見證。
 
Tiffany年度廣告「Blue is the Color of Dreams」
 
Tiffany年度廣告「Give Voice To Your Heart」
 
Tiffany 2008春季系列
 
「Tiffany Keys」系列廣告
 
Tiffany成功地跳脫作為珠寶品牌奢侈、膚淺的原罪,她的品牌精神、魅力遠勝於珠寶本身的價值,她的追隨者,從西方到東方,沒有國籍之分,共享著同一套對親密關係、情感價值的嶄新定義,像是一種品牌的信仰,純粹、真實、溫暖、不朽。當然,回歸到商業行為本身,Tiffany留給追隨者的挑戰更是—儘管是「消費」,但你是否同時擁有了Tiffany的「態度」?能和她一樣,跳脫自我/物質的表象?
 

梁靜茹「Tiffany」
 
 
(Text By Amber Chang)


資料/圖片來源:
Tiffany & Co.中文官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