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

具音樂媒體之形、擁品牌力量之實—MTV Channel

雖然總被排在第四台眾多頻道的後半、或許畫質常有雜訊不夠清晰,你卻是否能想像MTV這樣一個主要只在播放音樂錄影帶的頻道,其實擁有極大的影響力?……不只在樂迷們的心裡。

成立於1981年的MTV,原本是以免費形式提供唱片公司播放宣傳影片,而這種與流行音樂全面結合的經營模式,也使得流行音樂中的生猛、活力,轉移到MTV上,成為它的頻道精神。

隨著MTV受到歡迎,音樂行銷發展出更多可能。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即為英國樂團Duran Duran,透過MTV放送具有獨特視覺風格的音樂錄影帶吸引美國市場的注目,即使是重量級藝人麥克傑克森、瑪丹娜、U2等,亦不能否認在他們的演藝生涯中,少不了MTV的推波助瀾。

在當時,這類視覺風格相當新奇、具有吸引力,如今看來,則顯得老舊落伍;除了年代的差距外,也因為MTV世代受了太多視覺刺激、養大了胃口,對影像的要求變得嚴苛。

唱片公司逐漸意識到這是個大可善加利用的宣傳平台,便開始投注更多成本在音樂錄影帶的製作上,除了藝人演唱的片段,也發展出根植於歌詞的戲劇情節,許多知名的導演也從執導音樂錄影帶起家(如:《王牌冤家》、《戀愛夢遊中》導演Michel Gondry),而音樂錄影帶也成為藝術家們跨界創作的形式之一(如:攝影家David LaChapelle

在經營發展上,MTV製播起動畫卡通(如:癟四與大頭三)、實境秀、惡作劇、情境喜劇等,從純音樂轉為流行文化頻道,以拓展視野和觸角,並維持住開台的音樂元素,設立的「MTV音樂錄影帶獎」,則被視為葛萊美之外,如在野黨般的音樂獎項。

MTV的成功,展現了媒體的力量,加強流行音樂的傳播、發展出當代藝術的嶄新形式、打破傳統的閱讀/邏輯思維,成為形塑流行文化的主力之一;人們認同的MTV不只是一個流行音樂頻道,而是流行文化的發聲管道!原本功能單純的傳播平台,卻創造出自己的意義與內涵,這象徵著MTV不只是個媒體,更是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品牌。

繽紛色彩、拼貼圖像,變化Logo的樣貌、形式,以呼應多媒體的動態視覺。



MTV motion graphic。快速有力的節奏、塗鴉圖騰、被表彰的個人主義,創造出獨特的認同感,年輕人的青春叛逆、特立獨行獲得了共鳴,藉由音樂打造出可以遁逃、幻想的私人空間,在其中,一切都能free style,以天馬行空的方式,盡情表現自我。

當然,MTV也曾招致非議,像是在開播時多播放白人歌手的作品而引發了種族歧視的批評,以及專輯暢銷,是因MTV的過度曝光而非本身的音樂性,又或者節目中參雜的情色、髒話、暴力元素…都使MTV毀譽參半。儘管MTV也針對這些批評予以修正,如平衡播放黑人歌手的音樂、拓展音樂播放類型、節目時段分級等,同時更透過如上述的平面視覺、動態圖像、族群養成來強化頻道/品牌包裝,導引人們應以自由、寬廣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未經修飾的文化面向。這類正向面對、不卑不亢的應對,正切合了時下年輕人推崇的態度。



荷蘭青年導演兼動畫設計師Roald van der Meer作品。趣味性、富有創意、游擊式的遊戲正是MTV代表的精神。

挾帶音樂無遠弗屆的力量,MTV儼然成為一個流行文化品牌,不斷帶領著新世代的年輕人跳躍思考、構築出自己的空間。當然,背後更重要的是,「MTV」這個品牌帶來廣告收益、周邊商品熱銷等無限商機。然而,「流行」具有的競爭性、爭議性,不斷挑戰著MTV如何不落伍?面對爭議如何全身而退?強大的影響力,相對也帶來強大的挑戰,MTV的品牌之路,更要靠著源源不絕的熱血、不肯言敗的鬥志不斷進化,才能和世世代代的年輕人站在同一陣線上。


資料來源/
維基百科
The Evolution of The Logo

(Text By Amber Cha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