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築,逐漸被台灣人重視,不論是因為天災人禍(講求工法、建材的精進)、企求一個安身之所而不可得(房價太高)、媒體對特定建築師的名氣炒作…anyway,人重新認識到自己與自然的關係:我們既是建造者也是破壞者;每一樣我們對地表的加諸,都是對原有環境的破壞,一棟建築的生命,十幾二十年並不算短,舊了?不合時宜了?大不了拆掉重建?!卻又是第二次的環境、人文重擔…這一切,不是一個政策轉彎、一張藍圖這麼簡單的,人們怎麼能對自己所建築的一切,不審慎思量呢?
這些,與這個展又有什麼關係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身著亮桃色的襯衫、熱愛色彩的羅傑斯,
聊起建築,仍像懷抱夢想的年輕人一樣有活力!
英國建築師-理查‧羅傑斯,出生於1933年,作品如: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、西班牙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、法國波爾多法院、英國倫敦勞氏保險大樓、日本岐阜VR科技廣場、台灣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…等,涵蓋私人住宅、商工大樓、公眾建築和都市規劃等領域,並在2007年獲頒建築界最高榮譽:普利茲克建築獎。
左上: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。右:西班牙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。
左下:法國波爾多法院。中下:英國倫敦勞氏保險大樓。
左:日本岐阜VR科技廣場。右上、右下:台灣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。
<理查‧羅傑斯+建築師:從住宅到城市>,展出了羅傑斯與其工作團隊歷年來的建築計畫。展覽形式除了平面攝影外,重要案件都以精細的模型,展現建築內外空間及地域位置,另外,也藉由電腦動態影片具體呈現該建築的真實樣貌,甚至是營造過程的紀錄,並有手繪圖稿相互對照,觀者可以循著這些脈絡,體會他們創作從無到有的過程。
展場的一個小角落,擺放了以「理想城市」為題的親子工作坊的作品,小朋友們以新鮮屋、飲料罐拼湊成一棟棟各異其趣的房子,再共同組成一座城市的樣貌,從「自己」的作品延伸出「集體」的創作,這正是「從住宅到城市」的概念;透過遊戲的方式,讓孩子從小建立人與人之關連—建築,不是把人關在一個範圍內,是使用者與內部空間的對話,也是每個量體和周遭環境的互動。
展出模型
左、中:1:1的建築鋼骨架構模型。右:羅傑斯擅用色彩做出建築功能識別。
豐富、靈活的形式,完整呈現羅傑斯及其工作伙伴的建築及其理念,觀者可以透過策展的用心,感受他們對建築、生活的熱愛;然而,更吸引人的不只是他們建構的硬體,展覽中並循環播放羅傑斯的訪談,以及事務所團隊現身說法、題為「Inside Out內幕揭秘」的兩段影片。
這個團隊,其實更像是積極的無政府狀態,組織章程中有公平條款,共同分享工作報酬,並且固定提撥部分營收做公益慈善之用,並努力確保管理工作的透明化;有些案子他們不接(如:戰爭相關),而只從事永續性的工作,畢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份,他們是為了生活而生活,羅傑斯就曾對伙伴們說:「如果你老是工作個不停,就不可能有創意!」
他們氣質相近、有相同的信念,都想讓每個地方豐富人們的生活,而不只是建造宏偉的建築物。關於設計、創作,他們的看法是:嚴謹、科學都是一種工具,可是將它們放在一起的方式則攸關直覺,是一種藝術表現;邏輯將有助於解決創作上的難題,但卻無法給人詩意的回答,然而建築卻是一種能從種種約束中釋放出詩歌的藝術…
羅傑斯與他的伙伴們不只是透過建築,具體形塑理想的生活,也真正活出自己的信念。這不正是建築應該帶給人的,硬體的舒適和精神上的愜意滿足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個展覽體現了兩種層次,一是人們已開始從建構工具性的house,轉而渴望更高層次的home,二是建築作為一種表達方式,人能與自己、與他人也與自然對話。單從「物」的角度,觀者可以看到許多精彩的建築設計,但若只是這樣就顯得相當可惜,或許還能看看這個團隊如何活出他們的信念,從居住出發、進入生活、再到對話,理想的生活方式,從來不只是「建築」而已,又或許應該把建築的定義,從「物」中釋放出來,而是去建構出生活的價值。前往北美館的路上,花博工程造成的煙霧瀰漫,不僅讓我想著:我們是否為了吸引世界的注目而不斷犧牲我們的環境?所建造的這些建築,是否能有在花博以外永續使用的全盤規劃?當我們看到真正有人在實踐對於人、對於空間的尊重,能不能不要再是官方說法,而也開始問自己在這塊土地上建造的是什麼?怎樣用建築告訴我們的下一代,我們是誰?渴望怎樣的生活?
(Text by Amber Chang)
展出訊息:
時間:2010/3/6-5/2
地點:台北市立美術館
圖片來源:
→Rogers Stirk Harbour +Partners
→台北市立美術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