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

2010米蘭設計週線上看!

你大概和我一樣懷抱著無法親臨米蘭設計週(2010/4/14-4/19)的殘念…這個號稱「全球設計流行趨勢指標」的盛會,已有近50年的歷史,吸引著全球家居、家具、建築、服裝範疇的設計者,前來分享自己的創意概念和最新作品。日前剛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妹島和世,就曾在這個展覽中發表過可愛的兔子椅。

2010/3/27-5/2於士林紙業加工間的「妹島和世+西澤立衛建築展」,
即有展出這張兔子椅。

幸而我們身處在網路時代,儘管看展還是得看現場的才會過癮,不過藉此望梅止渴倒也不失為一時的權宜之計啦。在網路上看了不少今年米蘭設計週的資訊,看見一些有趣的創意團隊及其作品,這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日本知名設計師吉岡德仁「記憶之椅」

這個看起來像是消了氣的鋁箔氣球,是知名設計師吉岡德仁的作品。完全跳脫印象中「椅子」應該有的形狀,似乎更符合了人類「坐」的概念—若真的想要坐,什麼東西/地方都能成為椅子/落座的空間。經過不下五十次的材質試驗,才選定以這種再生鋁作為創作材質,而「記憶」之名,則是為了呈現上述的概念。看起來…似乎不是以舒適為考量的設計,但回歸「設計為解決人類問題/需求」的思索,的確是在進行設計時,不斷需要的自問。

巴西設計師brunno jahara的「batucada」系列
(圖片資料來源:http://www.brunnojahara.com/works.html

造型扭曲的「batucada」系列,創意來自巴西的生活打擊樂。這種將手邊器皿、用具作為打擊樂器的熱潮也曾在台灣發燒過,然而設計師不只是把這個造型趣味性的運用在家用品上,延伸思考的是「是什麼東西(材質)使得產品成為了產品?」。椅子、筆筒能作為打擊樂器,碗盤、燈罩或許也有它們想要哼的節奏;打破物體既定的功能與形狀,這倒是與吉岡德仁的思索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法國設計製造商「tidelight」

真是一個漂亮的燈具!但有沒有覺得它有點眼熟?「tidelight」的設計原理,就是汽車方向燈的燈罩,其材質和表面紋路,可以延展光線的放送。看看它憨厚的圓弧造型,搭配上其實很現代的紋路,燈座使用了像是軟木的材質!…唯一的疑問是,使用時,會不會很刺眼??

BMW「the dwelling lab」

很像蝙蝠車吧,不過這個顏色和質料上的紋路卻讓我想到…衛生衣。這是BMW和丹麥紡織公司進行的一項實驗性作品,是以BMW GT跑車為原形,利用特殊的紡織原料做成的雕塑;將跑車延伸出五個開口,每個開口都呈現了人類生活在車中的可能性,來表達駕駛BMW進行長途旅行的概念。大概是企圖想賦予BMW更平易近人的精神吧,但我想無論如何,BMW絕對不是平易近人的品牌~

荷蘭設計師frederik roijé的「breed retreat」
(圖片資料來源:http://www.roije.com/

這個「房子」可不是給人住的,而是給…雞住的。在感嘆自己買不起房子、雞卻能住得這麼優之前,先聽聽設計師的想法吧:都市人依賴「自然」所生產的食物、資源,但都市卻沒有「自然」容身之處,基於重建都市與自然間正常的(供需)關係,於是打造了這樣的時尚雞舍。儘管我還是會認為這是過度設計的一種,但還算是立意良好啦;想起日前一則「在都市養蜜蜂違例遭撤」的新聞,以及<慾望城市>某集凱莉被鄰居(保護動物協會之類的組織)的公雞吵得睡不著覺…都市人與自然間失衡的關係,根本不在於「造型設計」(雞住進這樣的雞舍,就比較能被都市人接受?),而是大家的認知和習慣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展中當然有許多作品,然而真正在設計、概念上獨具創意的只是少數,只不過線上看畢竟和現場看的差異頗大;現場能觸及質感,並能看出每個設計團隊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自己作品,卻也有被一大堆商品搞得眼花撩亂的危險哪。雖然錯失了這次的米蘭設計週,但今夏重頭戲「上海世博會」可是不會再錯過了,名象將要前進上海參觀,屆時也請期待我們的第一手報導!



(Text By Amber Chang)